首頁 > 文化交往 > 正文

在老撾布施和尚像見大明星
來源: 環(huán)球時報
發(fā)布時間: 2010-05-18 15:32
郵 箱

小販賣飯團生財有道 游客當(dāng)“施主”深度體驗

清晨,沿街走來一隊身披橘色袈裟的僧人,早已在路邊等候的施舍者將飯團放入僧人的飯缽中,施舍者面帶虔誠,受施者坦然承納。這一幕僧俗和諧相處的場景幾乎成了佛教之國老撾的一張國家名片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。筆者日前到了老撾的古都瑯勃拉邦,本想一睹為快,沒想到身臨其境才發(fā)現(xiàn),施舍者已經(jīng)換人了,那原本充滿敬佛之心的飯團,也多了點別樣的味道。

老撾人信奉小乘佛教,作為老撾古都的瑯勃拉邦更是寺廟林立,香火旺盛。沒來之前就知道這里人篤信佛教,每日清晨居民自發(fā)布施僧人已成傳統(tǒng)。因此安頓好住處后第一件事就是打聽怎么能看到這個場景。旅店老板娘一聽到“monk”(僧人)這個詞,馬上熟門熟路地介紹,每天早晨六點,就在門口這條大街上,“和尚們從廟里走出來,走到這大概是6點15分,你可以和我妹妹一起,她每天都去?!惫P者當(dāng)時想,每天都去?這位妹妹可真是菩薩心腸。

第二天不到6點,帶著點興奮筆者就在門廳里等“妹妹”了,“妹妹”沒見,倒是看見老板娘十一二歲的小女兒先在廚房忙開了,她在蒸送給和尚的米飯,一大鍋蒸好的米飯被分在幾個小竹簍里,熱氣騰騰地散發(fā)著米香。等了一會“妹妹”沒來,我就先走到大街上看看,這一看可真有點驚訝,路邊擺了一排十幾個飯簍,幾個當(dāng)?shù)貗D女散坐著,周圍卻站滿了形形色色的外國游客!瑯勃拉邦是世界聞名的背包客聚集地,尤以歐美人居多,一堆“老外”在這里舉著手機、相機、DV等著,好像是迎接什么大人物。這時我突然看到旁邊有個當(dāng)?shù)厝四弥鴤€飯簍向游客“推銷”,有個老外掏出幾張錢給她,然后接過飯簍放到自己面前的地上———原來這飯簍是“布施”給游客的。

正琢磨著這生財有道呢,路兩側(cè)的人群出現(xiàn)了騷動,一隊橘紅色的身影終于出現(xiàn)了,剎那間,各種相機的閃光燈頻繁亮起,大明星終于亮相紅地毯了。有的“追僧族”還站到馬路中間尋找角度,全然不顧不時快速駛過的摩托車。那些飯簍的主人也立馬就位,其中超過一多半竟都是游客!待僧人走近,打開飯簍,用手握一個飯團放入僧人的飯缽。還有人一邊握飯團,一邊對著朋友的相機擺POSE。僧人們年紀都不大,很多人看上去還是個孩子,他們也許已經(jīng)見慣了這陣勢,也許是“相機眼前閃,佛祖心中留”,個個表情平靜、步履沉穩(wěn),仿佛這節(jié)奏已走了幾百年上千年。

眼看著一隊僧人走過去了,有人碰了我一下,是“妹妹”。她遞給我一個小竹簍,“一萬”。大概合人民幣8塊錢,我心里想著,既入鄉(xiāng)就隨俗一下吧。跪到地上打開飯簍,有三四兩米飯的樣子。有兩個落單的僧人走過來,急忙握一個飯團放到那缽里,待第二個過來時,已來不及握緊,索性把剩下的都抓到缽里,急匆匆地完成了自己的“布施”體驗。僧人遠去,游客也開始散了,“妹妹”和幾個當(dāng)?shù)貗D女笑著收拾竹簍,想來這一早頗有收獲。

除了這種先“化緣”再“布施”,還有一種先“買生”再“放生”,也算是深度體驗這里佛教文化的一種方式。當(dāng)?shù)氐钠账律椒浅S忻较掠性S多提著籠子賣小鳥的人,游客花錢買了再拎到山頂去放生。其實這都不過是旅游催生出的小插曲?,槻钫嬲澜绫嘲偷?,還是寺廟里傳出的晨鐘暮鼓,無處不見的橘紅身影,甚至當(dāng)?shù)氐目Х?、絲巾、繪畫、背包上都能見到的佛與僧,許多人家連擺在屋外的盆景都設(shè)計成寺廟的樣子。佛在民間,即使被偶爾“利用”一下,也不違背普度眾生的本心吧。(特約記者 范 妮)

責(zé)任編輯:徐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