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旅游觀光 > 正文

馬來西亞 全世界公認的最適合旅游的國家之一
來源: 南方日報
發(fā)布時間: 2013-01-30 15:57
郵 箱

  馬六甲:被牢牢記住的名字

  馬六甲海峽或許是中國學生在學習“世界地理”之后記得最牢的地名之一,因為老師們會反復強調(diào),這個窄窄的海峽對于中國的戰(zhàn)略意義是多么重要,而學生記得住,多半是因為這名字很好記。

  在知道這個名字20多年之后,當記者終于親身站到了海峽旁邊,也一時難掩激動,和那塊用四種語言書寫的銘牌合影留念,銘文為“馬六甲海峽——世界最長暨最繁忙之海峽”。

  其旁邊就是在全馬來西亞大名鼎鼎的馬六甲海峽清真寺。整座寺廟佇立在海水之上,只有入口處與陸地接壤。建筑地基以柱子打入海中,每當海水退潮時,清真寺便懸在水上;而海水漲潮時,清真寺宛如浮在海中。清真寺西面朝向大海,夕陽西下之時,白色的清真寺、藍色的海水和血色陽光構成了一幅絕世美景。

  如果說清真寺旁是近觀海峽的佳處,那么不遠處的圣保羅山就是遠眺海峽的美地。圣保羅山不高,仿若北京的景山,但“有仙則名”,因為它以前也不叫圣保羅山,自圣徒保羅多次來過,死后靈柩又在山頂?shù)氖ケA_教堂安放過9個月后,這山上的一切皆烙印上了圣人的名字。如今這用海邊的紅鐵巖石修葺而成的教堂,只剩下一把大火后的遺址,然而從其遺留下來的高高院墻不難想象當年它是多么的宏偉壯觀。

  地處熱帶的馬來西亞沒有冬夏之分,1月的天氣依然溽熱,站在教堂遺址內(nèi),一陣海風穿堂而過,帶來絲絲清涼——海風千百年未變,然而人世已滄桑變幻。

  圣保羅山下,是游人眾多的城市廣場(Town Square),也叫荷蘭廣場,是保存完好的博物館區(qū)的中心。廣場上的荷蘭紅屋(Stadthuys)是荷蘭殖民者在馬六甲留下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跡,這座恢宏的紅磚建筑物,原為市政廳和總督官府。據(jù)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荷蘭建筑,現(xiàn)在開辟為歷史、人種和文學博物館,它詳盡地展示了馬來西亞歷史和文學的發(fā)展歷程。紅屋旁邊是同樣鮮紅的基督教堂(Christ Church),教堂建于1753年,如今已經(jīng)成為馬六甲市的地標之一。

  馬六甲的唐人街保存得非常好,與吉隆坡的唐人街叫“茨廠街”一樣,這條街的正式名字是“雞場街”,其實它還有很多名字,比如文化街、古董街、會館街等,如果按字面直翻譯成中文,Jonker Street的意思又是“荷蘭貴族街”。

  據(jù)有關華人南洋移民史記載:早在十五世紀初,福建的商人就來到馬六甲經(jīng)商。到了十六世紀,即中國明代中晚期,雞場街以及周邊一帶,已形成相當大的華人村落,是馬來半島上華人最早的聚居地。如今的馬六甲還可以看到一座座會館:瓊州會館、永春會館、潮州會館、雷州會館、福建會館、海南會館……這里不僅有很多古董,還有各種美食,引得各國游客紛紛駐足排隊,其中最著名的當屬“娘惹菜”了。

  據(jù)導游介紹,這一帶曾是風光一時的老城區(qū),住的都是有錢有勢的峇峇娘惹(華人與當?shù)伛R來人通婚后裔),大房子里頭的格局、擺設、材料都是來自中國的進口貨。西方殖民者入侵馬六甲后,開始向他們征收各種稅收,包括地稅,其征收方式是測量建筑的寬度,于是聰明的峇峇娘惹趕緊把房子的寬度縮小,長度加長,形成了馬六甲風味的長屋。2008年,雞場街被列為聯(lián)合國世界遺產(chǎn)。

  此外,馬六甲河也很值得一游,坐在游船上,不僅可以觀賞沿途的各種風格的建筑和名勝,還有機會看到河中特有的生物——大四腳蛇。它其實是一種蜥蜴,成年個體有大概三四尺長,如果沒有事先提醒,突然看到,難免嚇一跳。

  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  

責任編輯:徐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