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 家譜也稱“族譜”、“宗譜”或“家乘”,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,是同宗共族的血緣集團用來記載本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。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、遷徙的軌跡,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、繁衍、婚姻、文化、族規(guī)、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。
?? ?第一部家譜是什么樣子?修撰于何朝何代?是官修還是是私修?因為歷史上缺乏記載,至今尚不得而知。從出土的甲骨文、金文、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,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。先秦時,社會上流傳有《周官》、《世本》等譜學通書;秦漢以后,又出現(xiàn)了《帝王年譜》、《潛夫論?志氏姓》、《風俗通?姓氏篇》等譜學著作。到魏晉南北朝時,門閥制度盛行,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(jù),于是便迅速發(fā)展起來。隋唐五代后,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于民間,以至遍及各個家族,出現(xiàn)了家家有譜牒、戶戶有家乘,并且一修再修、無休無止。因此每次修譜,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。
??? 到了宋代,由于官方修譜的傳統(tǒng)禁例被打破,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。于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。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(nèi)容包括三部分:第一部分是世系圖,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,屬于何代、其父何人,一看此圖便即了然;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,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編定的,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、父諱、行次、時代、職官、封爵、享年、卒日、謚號、姻配等。這些簡介性的文字,長者50余字,短者僅二三字,實際是人物小傳。使人知其本源,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;第三部分為附錄。對研究姓氏的源流、遷徙、分布、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。
雍正二年(1724)撰修的玉牒(即封建社會的皇族族譜)
???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(chǎn),是中國宗法制度的體現(xiàn)。在上古,尤其是實行分封制的朝代,比如西周,國王和諸侯王的兒子們誰能封王、襲爵、繼承財產(chǎn),一排家譜便一目了然。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在臨死前有遺言:非劉姓而封王的,天下共擊之。到了魏晉南北朝,士族門閥制度盛行,名門望族的子弟做官、聯(lián)姻甚至社會交往,都講究門第,人們對表明身份的家譜更為重視。南京大學歷史系張學鋒教授說,魏晉至唐中期的700年,史書上的重要人物基本出自13個姓的17個家庭。那時的家譜,關(guān)系到政治穩(wěn)定和社會結(jié)構(gòu),屬于國家大事,因此主要是官府修譜。
??? 復(fù)旦大學歷史系韓晟教授表示,中國古代是宗族社會,家族關(guān)系是一個人最核心的社會關(guān)系,是一個人的“根”,關(guān)系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感,而這種認同感的體現(xiàn)就是在家譜中占有一個位置。修宗譜與建宗祠、置族田、立族長、訂族規(guī)等共同組成的宗族制度,形成了當時社會最基礎(chǔ)的民間自治體系。家譜不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構(gòu)了中國古代的道德文明,其所記載的孝敬父母、和睦鄉(xiāng)鄰、端肅風俗、重視耕讀等族規(guī)正是中國文化最為重視的,這一點與外國由宗教來構(gòu)建社會價值體系有根本區(qū)別。
??? 家譜還具有重要的學術(shù)價值。南京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徐憶農(nóng)表示,國家史(如二十四史)、地方史(各種地方志)、家族史(以家譜為代表)和個人史(如個人傳記)四個層次共同構(gòu)成完整的歷史資料。以前人們更多關(guān)注王侯將相,但是家譜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,對于研究民風民俗、民族遷徙、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水平、地區(qū)流行病和遺傳病研究等都很有幫助。近日,對“曹操墓”人骨的身份鑒定,就利用了家譜來探尋曹姓的分布與遷徙,結(jié)合尖端的DNA技術(shù)試圖破解墓主身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