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文化交往 > 正文

味兮香兮話斗茶
來源: 中國文化網(wǎng)
發(fā)布時間: 2010-06-12 11:10
郵 箱

??? 擊拂:“擊拂”相當于唐代煎茶中的“攪”,但不象唐代用筷子一類東西在茶釜中攪拌,而是用特制的小掃把一般的工具——茶筅,旋轉(zhuǎn)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,使之泛起湯花。手持茶筅擊拂茶湯,叫做“運筅”,往返運筅,或擊茶湯,或拂湯花。人們進行點和擊拂,是一手執(zhí)壺,一手執(zhí)筅,幾乎同時而擊拂稍后,兩相配合,以創(chuàng)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。在《大觀茶論》中,趙佶記述了因點和擊拂不當而失敗的情況。一種叫“靜面點”,一種為“一發(fā)點”?!办o面點”,就是在調(diào)膏時,茶末和水還沒有十分交融,就急急忙忙地注水,注水時又不加節(jié)制,這樣茶膏的色澤就煥發(fā)不出來;同時,另一只手持筅擊拂水面又太輕,這樣茶面沒有蓬勃涌起的足夠湯花,不能凝結(jié)成粥面粟紋那樣的效果。所以叫“靜面點”。 “一發(fā)點”,是邊注水邊擊拂,操持過重,無輕重緩急之別,不懂得指繞腕轉(zhuǎn)地使用茶筅,以致還沒形成粥面而茶力已盡,雖然在擊拂時也有湯花,但注水擊拂一停,湯花立即消退,出現(xiàn)水痕,故叫“一發(fā)點”。要創(chuàng)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既要注意調(diào)膏,又要有節(jié)奏地注水,同時茶筅擊拂,也要視需要而有輕重緩急的不同。

??? 評判茶品的標準

??? 共斗茶品,主要是品評茶的兩個方面:

??? 一是湯色,即茶面湯花色澤。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,青白、灰白、黃白,則等而下之。色純白,表明茶質(zhì)鮮嫩,蒸時火候恰到好處,色發(fā)青,表明蒸時火候不足;色泛灰,是蒸時火候太老;色泛黃,則采摘不及時;色泛紅,是炒焙火候過了頭。

???? 二是湯花,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。除顏色外,決定湯花的優(yōu)劣的標準是湯花泛起后,水痕出現(xiàn)的早晚,早者為負,晚者為勝。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,“淳淳光澤”,湯花均勻適中,民間稱其為“粥面粟紋”,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結(jié)時的形狀,并且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。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后就要散退,此時盞內(nèi)沿就會出現(xiàn)一圈水痕,以先出現(xiàn)水痕者為負。正如祝穆《方輿勝覽》中所說:“斗試之法,以水痕先退者為負,耐久者為勝”。如果湯花泛起,不能咬盞,散逸較快,那么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“水痕”(即一道茶色水線),稱“云腳渙亂”。

斗茶的比賽制度多為兩人捉對“廝殺”,經(jīng)常“三斗二勝”,計算勝負的單位術(shù)語叫“水”,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“相差幾水”。

??? 好源水,點好茶

??? 有好水,才不褻瀆好茶??此埔粓雠笥验g互嘗茶味的社交活動,如果能帶著一桶從某處名泉打來的泉水前去,就足以表示你對茶葉的尊重,對味覺的挑剔和負責。斗茶者對源水的要求極為嚴格,特別講究用水的功夫。一般的斗茶者多選用泉水、江水等活質(zhì)水源,高雅一點的也用植物瀝水。有時茶質(zhì)雖略次于對方,但用水得當,也能取勝。所以有的比賽要求用同樣的水煎茶,這樣最能檢驗茶質(zhì)和技法的優(yōu)劣。這種斗茶,必須了解茶性、水質(zhì),以及煎后效果,不能盲目而行。

??? 斗茶佳器“兔毫盞”與“鷓鴣斑”

?
兔毫盞

??? 要使湯色純白,湯花咬盞,除了茶品要新,用水要活,器具的選用也是一門學問。宋朝任福建漕司(監(jiān)制貢茶事)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《茶錄》一書中,對黑瓷兔毫盞同品茶、斗茶的關(guān)系說得很明確:“茶色白,宜黑盞”,因為“斗茶先斗色”而茶色貴白、青白者受水昏重。蔡襄又云 “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,其坯微厚,最為要用。出他處者,火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盞,斗試家之不用”,宋徽宗也曾說:“盞以青綠為貴,兔毫為上。”蘇軾《送南屏謙師》詩又曰:“道人曉出南屏山,來試點茶三味手。忽驚午盞兔毫斑,打作春甕鵝兒酒”。這些詩句都說明在適宜斗茶的黑盞中,兔毫盞是最為合適、頗為名貴的一種。這種盞的釉內(nèi)含有豐富的鐵,燒制的過程中,含鐵的釉順勢融化垂下,一絲一絲拉長變細,如同兔毛,當年許多日本人來到浙江天目山進修,將黑釉兔毫盞由天目山帶回日本,從此統(tǒng)稱為“天目盞”,供之如國寶,極為珍視。

  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  

責任編輯:徐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