鷓鴣斑
??? 還有另一種杯盞叫做鷓鴣斑。據(jù)北宋陶《清異錄》記載:“閩中造盞,花紋鷓鴣斑點,試茶家珍之”。鷓鴣斑就像鷓鴣鳥羽毛,頸上、背上、胸和腹部顯著的云狀和塊狀斑點,呈紫、藍、粉青、黃、暗綠,諸色相雜,猶如節(jié)日夜空的禮花五彩繽紛。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制黑釉,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—8%,黑如漆,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,以稍低于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,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,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,故名“鷓鴣斑”。又因為色陰沉也被稱為“鬼臉藍”。宋作者黃庭堅詞中也曾吟詠道:“纖纖捧,研膏濺乳,金縷鷓鴣斑?!痹~中是說紅巾翠袖,纖纖玉指,研茶沏水,捧精美金縷鷓鴣斑茶盞,侍奉身前,堪稱一時雅事。以其紋色“金縷鷓鴣斑”代指“鷓鴣斑”茶盞??梢姟苞p鴣斑”茶盞極珍貴。反映了宋代人飲茶不僅要有好茶葉之外,還要有好水,好茶具,好的捧盞人,這才是品茶之道。
??? 惠州斗烹茶
??? 曾經有一說斗茶起源于惠州,這很可能是因為惠州人“食茶”的歷史十分古遠。東晉裴淵的《廣州記》說:“酉平縣出皋盧,茗之別名,葉大而澀,南人以為飲”, 所謂“皋盧”也就是苦丁茶,這酉平縣為后之歸善縣,古時即屬惠州,但是茶在中國的廣泛普及卻是在唐代以后,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系。唐人《封氏聞見記》便說南方的寺僧“習禪務于不寐,又不餐食,皆許其飲茶。人身懷挾,到處煮炊,從此轉相仿效,遂成風俗?!?/p>
??? 到了北宋,惠州民間形成了“斗茶”的風習,唐庚貶惠州,作《斗茶記》,則曰:“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,予為取龍?zhí)了胫谄淦?。以某為上,某次之,某閩人其所赍宜尤高,而又次之?!?寄傲齋和龍?zhí)?,故址都在今之子西嶺;“赍宜”,是指攜來佐茶的菜肴(另一說是用作調味用的姜蒜蔥韭等碎末)。惠人“斗茶” 的情形,于此約略可見。一個“烹”字,更說明那時惠州所“斗”之茶,非建安所斗的點拂之茶。東坡詩謂“薄薄酒,勝茶湯”,之所以叫茶湯,是因為當中除茶葉外,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蔥椒鹽米豆油麻等。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,古人說“喝”,惠州話說“食”,都不為無理?!安刹枳黠灒筌?,先炙令赤色,搗末置瓷器中,以湯澆覆之,用蔥姜桔子芼之”。烹茶配料因具體條件而有所不同,故有咸茶、菜茶、藥茶等眾多名目,但惠州斗茶烹制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。
??? 茶葉是一種神奇、有靈性的草木。斗茶,盡管是茶葉與茶葉的爭斗,但是卻如同風云際會的華山論劍一般,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,內里氣場的較量卻暗藏機鋒。蘇東坡有:“斗贏一水、功敵千鐘”的佳句來盛贊贏家的功不可沒;又有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其《斗茶歌》中云:“不如仙山一啜好,冷然便欲乘風飛”。斗茶的雅俗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風行開來,成為一種時尚,不僅各地的城鎮(zhèn)墟市建立了許多專門用來斗茶品茗的場所茶室,連處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門靜地也大興斗茶之風。